本报记者 曲经纬
(资料图片)
有着科技创新“金字招牌”的中关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天津滨海、宝坻,“北京研发、天津转化”“创新链融合产业链”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送服务、输理念、带区域,把创新的“种子”播撒在京畿大地之上。
“长”在天津服务副中心
燕保马驹桥家园荣获詹天佑奖,台湖公租房获“数字中国智慧工地”全国示范基地,城市副中心1.5万套住房项目陆续交付……这些高标准住房项目的全屋装配式装修,全部来自“和能人居”,一家注册在天津,90%的业务都面向北京的企业。
“12个部品系全品类交付,北京交付的项目达12万套,既有三四十平方米的小户型,也有上百平方米的大户型。”和能人居科技集团董事会秘书刘艳平说。凭借“全”而“专”,和能人居在行业里“异军突起”,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智慧化数字化生产线也入选工信部2021优秀案例。
装配式装修不仅节省40%的工期,还能减少噪声、粉尘污染,而且“零”用水。北京市住建委曾以采用和能人居全屋装配式装修部品体系的北京丁各庄保障性住房项目为例进行碳测算,装配式装修包括从天津工厂生产到北京现场安装全过程,比传统装修减少碳排放47%。
北京市作为装配式装修试点城市,为和能人居提供了“大展拳脚”的机会。公司参与编制了装配式装修的国家标准,主编北京市装配式装修地方标准,参与全国标准化课题40余项。焦化厂、百子湾,包括2021年首批6个高标准住宅项目土拍中标的头部地产商采用的室内装修都由他们交付。“我们项目集中在北京,副中心项目是重中之重,目前正在大规模实施。”刘艳平说。
重点业务在北京,为什么把总部落在天津?两地优势无疑是最大吸引力:天津坐拥海运、海铁联运交通要塞,交通便利;可享安家定居、子女上学等惠企政策;“真金白银”的补贴已累计达千万级别……
“把总部定在天津滨海中关村,说到底,看中的就是中关村的创新生态。”刘艳平说,中关村定位“研发创新”,这与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该公司申请专利300多项,还有50多项软件的著作权,而滨海中关村设有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门保护企业的创新力。“公司研发完毕需要快速获得专利并投入市场,主打一个‘快’字。通过管委会协调,我们在新材料和智能制造领域走了绿色通道,很快拿到专利并快速投入市场,有力保护并巩固了核心竞争力。”
以芯片应用为基底,融合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用于农业生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芯”则反向操作,“智慧”在平谷,“触角”伸到天津,成立天津公司自主研发“种好、管好、卖好”的“AIPA”(智慧决策型精准农业)操作系统,已经服务京津冀10万亩高标准农田。
这只是京津“类中关村”生态创新链融合的缩影。
截至2022年,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围绕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大健康和科技服务业的“3+1”主导产业布局,已累计注册企业4400余家,为900家北京科技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应用场景支持。新增项目中,符合科技园主导产业定位的企业超过80%,科技领军企业加速发展。
天津滨海新区调整规划拿出15宗商业用地,改变土地性质调整为M0新兴产业用地。一期开发六宗地,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共15栋单体建筑,计划明年三季度投用,供北京企业落户天津,承接北京疏解有更广阔的天地。
送服务输理念打造协同高地
天津的另一个“中关村”位于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是中关村发展集团在京外首个重资产投资项目,现已引入市场主体1118家。科学城规划占地面积14.5平方公里,整体开发建设周期15年。
天泽电力是首批入驻企业,服务于铁路、电力、航空、航天、自动化等行业,主要生产电气设备连接件及安装工具,市场份额达90%以上。人们熟悉的京津城际、京沪高铁运营及接触网设备都由这家企业供应。
四年前,从张家湾镇搬到宝坻,天泽电力厂房面积翻了3倍,产值增长了1.5倍。“北京的科研人员也搬来这办公了。这里借助于天津传统制造业优势,把全国上下游企业都吸引过来。”天泽电力(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承辉说。
在去年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亮相的“金刚龙电力巡检机器人”也尽享两地优势,降本增效。2019年,从北京迁至宝坻的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电力、矿石领域作业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并拿到行业资质投入市场。这类机器人能够解放98%的人力,尤其可用于高温、高压等极端环境。
到了宝坻“中关村”,利好消息频频传来。运营成本减少40%,利用当地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优势,生产周期也大大缩减。“以往生产200个机器人得四五个月,现在三个月就搞定了。”营销总监张洪宝也把家直接搬到了天津。“这里有配套的小学、幼儿园,还有正在建设的南开中学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学校,以后孩子上学也方便。”
园区还设立了专门的政策研究团队,针对企业特色和痛点,推进出台相关政策。2018年,天津市人才引进政策“海河英才计划”就是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最早提出并实施的,现如今,落户天津的企业仍在享受这一政策红利。园区现场设立政务服务平台,全程帮办、代办手续,免费服务。“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等先进做法,创造了宝坻审批新速度,打造了宝坻标杆。
“企业从拿地开工到投用,周期要两三年的时间,最关心的是当地的营商环境,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效应就凸显出来,能让企业安心搞生产、搞研发,剩下的事都交给我们。”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产业服务部总监张立健说。
对于有校企合作科研和成果转化的企业来说,由园区出面对接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经园区牵线,新松智能与华北电力签署了校企战略合作协议。中关村的“基因”就这样一步步注入宝坻,在渤海之滨烙下中关村“带土栽培”的创新足迹。
孵化“链”出小巨人
在天津滨海新区跨过一座“永定新河桥”,坐落在中新天津生态城科技园的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链”出了一个个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故事。
2015年,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注册成立,2017年,天津华慧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在微纳光电子领域闯出一条新赛道。“在光电子领域有望超过国外领先全球。”华慧芯科技集团总裁助理于帅说。清华大学师生研发出颠覆性技术,成果转化压力则给到产业链。天津华慧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孵化和诞生,就是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结果。
华慧芯的一条重要业务链条,就是将微纳光电子芯片产业化。这类芯片在航空航天、自动驾驶、增强现实、光通信、医疗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VR眼镜,以及航空器上的导航系统。“我们链接资源,通过社会化融资等建设产线,依托清华大学科研力量和对接上下游企业需求,不断研发工艺和完善生产线设备,以承接后续研究成果的量产化需求。”于帅说。
去年4月,华慧芯在微纳光电子领域的潜力进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视野,其投资1000万支持成果转化和生产线建设,并联合建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微纳光电子技术实验室,加深了京津两地研发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各类芯片成果产业化各方面协同发展。“这一生产线年底就能投用,项目达产后年产能可达3600万颗,能创造巨大的市场价值。”
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清华大学在天津成立了电子院,送来前沿科技研究成果。电子院把企业孵化作为主要业务,成立以来,孵化清华大学成果转化企业近50家,创新的种子在燕赵大地萌芽,几年时间就成长为区域发展的“小巨人”,并发挥“磁石效应”孵化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30多家。
此外,电子院建立了六大技术+应用平台,平台面向京津冀乃至全国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放,目前服务企业、高校、科研院所500多家,其中三成来自京津冀。为给孵化企业和电子信息类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电子院合作成立了4只基金,基金规模13亿元,投资项目100多家,65%的企业来自京津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给企业带来了新机遇,塑造了区域新优势。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京津双城联动不断深化,北京对天津投资项目累计超7000个,到位资金超过1.2万亿元。下一步将进一步发挥京津高端引领作用,把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和天津的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深化重点园区合作,唱好新时代京津“双城记”。
标签: